空喊网 > 生活 > 正文

​道家谈生死观(道家哲学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

2023-08-03 01:32 来源:空喊网 点击:

道家谈生死观(道家哲学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

相对于倡导道德主义人文伦理的儒家,道家更具有哲学的高度,在探索人的心灵方面更为深刻也走得更远。

生与死对人生至关重要,这是对每一个中国哲学学派来说,都需要去思考并给出答案的问题。

儒家重视现实即此岸生活,因为儒家并不认为在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有个彼岸的世界。虽然儒家重视祭祀,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确定鬼神的存在,祭祀只是儒家强化尊天敬祖情感的仪式。儒家强调,生命的所有意义在于活出一段金光闪闪的人生,人活着意味着义务与责任,为国家社会为他人为自我的价值理想而奋斗。即使面临死亡,也要选择有价值地死去,这叫做死得其所。用司马迁的话说,要死的重于泰山,而不是轻飘飘的鸿毛;用林则徐的话说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死亡给自己的生命抹上闪亮的底色。

道家谈生死观(道家哲学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1)

佛家认为世界本来就是虚空,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正因为如此,人执著于此岸莫如去彼岸享受轮回之后快乐的来世生活。因此,他们并不看重生死,因为死不要紧,不过是在来世换了一个时间和形式而已。

中国文化儒道佛三家中,对人的生死观研究用力最深最多也是最深刻的,还是道家。

老子的哲学落脚点基本上是以政治为主,他渴望教会统治者清静无为不折腾,如此“上无为,则民自化”,民自化则民性复归淳朴守一,如此则世界自清凉无事。

而庄子则将老子的政治哲学全面深化为人生哲学。庄子所要探讨的是如何在一个兵荒马乱人情凉薄生命朝不保夕的世界,保持人的主体独立、心灵不被异化,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逍遥无待的问题。庄子将老子的哲学推进到了心灵哲学的层面。

既然庄子致力于拯救人的灵魂,那么他必将面对于人而言至关重要的问题——生命的起源是什么?生是什么?死是什么?如何处理好死与生的关系,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我们将如何面对死亡。

关于生命,庄子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论断“身非汝有”,你的生命并非是属于你的,它来自于大自然的造化。虽然生命的诞生充满了偶然,但又存在着必然,这个必然就是道。也就是说,道赋予了我们以生命,因此道的意义就是生命意义。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告诉我们,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生老病死全是自然之规律,所以顺应自然之道安时顺世,才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正确选择。

道家谈生死观(道家哲学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2)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死亡呢?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先是哭得很悲伤,后来又坐着鼓盆而歌。庄子是无情郎吗?显然不是。面对朋友惠施的批评,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庄子说,自然之气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命;散开就是死亡,生死不过是气聚散风云流转,犹如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在道的驱动之下自然而然的过程,那么面对死亡,我又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

庄子说“万物一也”,显然是说从齐物的观点来看,生与死其实没有区别。何止是生死,就是人们执着于心的富贵利禄是非荣辱同样也没有区别。这就是庄子的齐物论。庄子认为齐物是人们面对生活寻求解脱的灵丹妙药。

齐万物,让人宠辱皆忘;

齐是非,让人放弃争短论长;

齐生死,让人生不喜死不惧;

齐物我,让人不再汲汲于功名富贵;

齐人我,让人既尊重自我又尊重别人的选择;

齐吾我让人忘记小我走向逍遥的大我。

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齐生死,因为只有看透了生死才能洞彻生命的本质,唯有洞彻生命的本质才能内心澄澈,才能走向无所待的逍遥之境。

大智慧的庄子,用一句话就点明了齐物与生死的关系——“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万物一府”是万物一体不分彼此,这自然包含了生与死的关系。“死生同状”是说生死没有任何区别。

道家谈生死观(道家哲学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3)

通过庄子论证的过程,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庄子的生死观。

首先,庄子认为死生不过是气散气聚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法则。

第二,庄子认为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从绝对的时间来看,彭祖的八百岁与朝生暮死的菌类,长寿与短寿也没有任何区别。

第三,生与死不过是大道循环而已。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命乃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它是连续的生生不已的。生是生命的显性状态,死乃生命的隐性状态。因此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

在这个基础上,庄子提出了“死生如昼夜”和“死生无变于己”的论断。生死就如同白天与黑夜一样自然,因此面对生死的正确态度是,既不悦生也不畏死,活着就要开心,死了就放心而去,没有什么值得焦虑的事情。

对于人生,庄子绝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看到的是文明对人性的异化,人类为了仁义道德与富贵利禄而蝇营狗苟,从而丧失了生命的本真。“小人则以身殉利,土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人为了利益名誉,为了仁义道德,不惜生命去追求虚幻的东西,这是对生命本身的极大误解与浪费,人们戴上了黄金的枷锁,在仁义道德的刀尖上艰难行走。被物束缚灵魂不得解脱,这是一种痛苦的状态。而真正的哲人会放弃一切世俗的追求,无待于外无己于内,方能达到精神的逍遥。

人永远无法摆脱物质的束缚,但精神却可以游于九天之外。人如果能够抛弃一切世俗的想法就能实现“无己于内”,抛弃包括对生的留恋与死亡的畏惧,就能实现无待从而获得人生的解脱。

道家谈生死观(道家哲学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4)

庄子曾经与骷髅对话,骷髅说死亡是比南面称王更快乐的事情,庄子曾经评价朋友子桑户的死亡,他说死亡是人生的彻底的解脱。

庄子有抑郁症是有自杀倾向者吗?显然不是。纵然贫困潦倒,庄子依然于漆园自得其乐,依然在濠河的春天里怡然自得。他不厌世,相反,他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正因为他深爱着这个世界,他才决心做一个拯救人精神沦落的布道者。

人唯有突破生死才能真正实现“无己”,而“无己”是逍遥的根本条件。因此庄子并不倡导自杀,他本人也绝不会自杀,他只是告诉我们:对待生死要像看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一样自然。“死生命也”,而对待命运的正确态度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既不悦生恶死,也不悦死恶生,放下生死执着,方能达到逍遥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