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喊网 > 生活 > 正文

​蝶腭神经节针刺技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2023-12-10 02:49 来源:空喊网 点击:

蝶腭神经节针刺技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原创: 李新吾1,司银楚2 北京李新吾鼻炎医学研究院 1月29日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研究所,北京 100730;2北京中医药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北京 100029)

摘要: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鼻部疾病的技术和方法是由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研究所副所长李新吾主任医师、研究员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文章详细介绍了李新吾主任发明该技术的过程,蝶腭神经节针刺术的解剖学和作用机制分析,蝶腭神经节的定位和进针点,针刺方向以及调针,针刺注意以及一针多效的分析等。文章经李新吾主任亲自审定,对此技术的临床推广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蝶腭神经节;针刺;鼻炎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cupuncture technique of the sphenopalatine ganglion

LI Xin-wu1, SI Yin-chu2

( 1Beijing Institute of Otorhinolaryngology,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CMU, Beijing 100730, China; 2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

Abstract: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nasal diseases by acupuncture sphenopalatine ganglion were founded

in 60s in the last century by chief physician and researcher LI Xin-wu who was director of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CMU and vice director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Otorhinolaryng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d process of inventing the technology by director LI Xin-wu in detail, and analyzed anatomy and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of acupuncture sphenopalatine ganglion, positioning and needle insertion of sphenopalatine ganglion, acupuncture direction and acupuncture adjustment, acupuncture attention and one acupuncture with multi-effect. This article was approved by LI Xin-wu personally, which wa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ique in clinic.

Key words: Sphenopalatine ganglion; Acupuncture; Rhinitis

“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各种鼻病的技术和方法是由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研究所副所长李新吾主任医师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总结个人临床经验以及结合中医、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成功独创的,也为众多的鼻病患者带来了福音[1-2]。到目前,李新吾主 任医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鼻病患者已超过15万人次,临床疗效明显,同时也获得了不少经验、意外收获,发挥了一穴多治的效应[3]。由于蝶腭神经节针刺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慕名前来 就诊和学习者众多,李新吾主任医师也由此蜚声海内外,被誉为“鼻祖”“治鼻神医”“天下鼻炎第一针”“新吾穴”等。

“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鼻病的研发过程

20世纪60年代后期,李新吾主任医师在临床上常用蝶腭神经节做上颌窦根治手术及上颌骨全摘术等手术的局部浸润麻醉,因此,掌握该神经节的位置和作用机制;同时在下乡医疗时接触到了中医,学习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针灸技能,从而基于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创立了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鼻炎的新技术和方法,经过自身体验和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蝶腭神经节位置与解剖的关系

蝶腭神经节(现称翼腭经节)是内脏神经系统内最大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颅骨侧部深达55cm的翼腭窝内,上颌神经的下方,为一扁平的呈粉红或灰色的小结,直径3~5mm(图1、2)。组成该节的神经元是副交感节后多极神经元(图2),进入该结的神经根有以下3个[4]。

副交感根:来自面神经的岩浅大神经,该神经起自上泌涎核,节前纤维经中间神经、岩浅大神经和翼管神经到达蝶腭神经节。

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周围的交感丛发出的岩深神经,含来自颈上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该纤维与岩浅大神经结合形成翼管神经,经翼管穿经蝶腭神经节。

通讯作者:李新吾,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邮编:100730

司银楚,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E-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8年12月第33卷第12期 CJTCMP , December 2018, Vol . 33, No. 12

• 5681 •

图1 翼腭神经节的位置(侧面观)

图2 翼腭神经节的神经根和节后支(内侧面观) 感觉根:来自上颌神经的蝶腭神经,穿经蝶腭神经节。

节后支的纤维成分包括副交感、交感和躯体感觉纤维,其分支分布如下:①鼻后上外侧支:穿蝶腭孔到鼻腔,此支分布于上及中鼻甲;②鼻后下外侧支:穿翼腭管壁分布到下鼻甲;③鼻腭神经:分布鼻中隔的下部前端;④腭前、腭中及腭后神经:经翼腭管下降分布于软硬腭及扁桃体;⑤咽支:向后穿咽管分布于咽顶部;⑥眶支:泪腺神经分布到泪腺。

针刺“蝶腭神经节”的作用机制分析

针刺蝶腭神经节,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直接作用。针刺蝶腭神经节,直接刺激了交感节后纤维和副交感节后神经元及节后纤维,同时兴奋了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其节后支终末释放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递质,有报道[2-3]针刺后血液中乙酰胆碱、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发生改变,由于双向的调节作用,产生新的交感和副交感的平衡,达到改善鼻病的效用。二是整体调节作用。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尤其是高级神经活动——大脑皮层的机能调节,以保持机体的统一和平衡。针刺蝶腭神经节,其刺激可由感觉神经传入脑干,甚至大脑皮层,通过躯体内脏反射,以及神经内分泌的整体调节达到改善鼻病病理状态和临床症状的作用。

“新吾穴”的定位与针刺方法

“新吾穴”的真正位置是在颅骨深部约55mm的蝶腭神经节体上,在鼻腔的两侧,左右各一。因为其位置比较固定,是全身可以用针刺命中的神经节之一。

临床虽在面部进针,但须进针后不偏不倚地通过固定的狭窄骨间通道,直接刺向蝶腭神经节的所在位置。中穴,患者会感觉面部发麻,或有放电样感觉,鼻通气可立即改善。刺中蝶腭神经节,是“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1. 医生与患者的体位 医生与患者均取坐位。医生坐在患者的一侧稍后方,患者头位略高于医生或与医生等高,稍微偏向另侧,稍后仰,保持头部固定不动,便于进针。位置摆定后, 医生用手按住患者头顶,以纠正患者头部至适宜位置,便于掌握进针方位。

2. 定位 进针前要首先确定深部蝶腭神经节的位置和深度,如何确定其位置?建立两条平行线,即:外平行线:以眶下孔为起点,向后经颧骨弓表面,到同侧外耳门中点画一条横线, 即外平行线,此线的中点即是蝶腭神经节的体表投影位置。内平行线:将其虚设在50mm深处,以蝶腭神经节为中心,向其前后延伸,与外平行线等高、等距、等长。此线中点即是蝶腭神经节所在。

3. 选择进针点 “颧颞结节”稍后方颧弓凸向前上方的最高点(即“弓形切迹”),弓下约1~2mm左右露出的缝隙即是进针点。进针拟慢不快。

4. 选针 选用长度和软硬度适宜的不锈钢针用于针刺蝶腭神经节,是关乎疗效的重要一环。宜选取细而坚硬、弹性小, 直径0.35mm,针身长度55mm ,一次性不锈钢毫针。

5. 消毒与进针

5.1 消毒 以75%乙醇溶液对进针点局部皮肤和手指消毒。进针:以左手食指指尖紧按于“弓形切迹”的中央后,右手拇、食指持针,将针从左手食指指尖中心刺入皮肤。待毫针刺入皮肤后,根据外平行线中央向内平行线中心方向刺进。

5.2 进针要点

5.2.1 进针方向:要根据所触摸到的进针点与深部蝶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来决定。由于个体差异和解剖的复杂性,一般来说,蝶腭神经节的位置多在所选进针点的内上方,且多偏前,少数在其内上方居中,深达55mm处。故针刺之前,就要预先计算好方向,才能朝着深在而看不见的靶心,不偏不倚地将针刺进。进针时需从颧弓的下沿向内上方缓慢、平稳刺入,进针宜慢不宜快。

5.2.2 “三点一线”:为更方便进针,在摆放好患者的头部位置、确定进针点后,以外平行线的中心点为依据,朝着内平行线的中心刺去,保持蝶腭神经节、进针点、医生视线成一条直线,即“三点一线”。这样的进针法一次性成功率较高,也便于随时调整方向。

6. 调针(以55mm长度的毫针来计算) 从“弓形切迹”处触摸到的进针点,多数偏离外平行线的中心。如果进针点低于外平行线的中点下方,则只需将针斜向内上方逐渐抬高,对准内平行线的中点,即易刺中穴位。根据个体差异,不论内外平行线的长短为多少,均以此类推,予以调整,但针尖最好不超过内外平行线的高度。

如果进针点在外平行线的下方及后方,都偏离约0.5cm,则要将针斜向前、上方边进针边抬高,把0.5cm的差距找回来,仍朝内平行线的中点针刺。

如刺在颧骨弓下缘上,不必拔针,仅需将左手食指按压皮肤向下约2mm左右,即可避开颧骨弓,在其下缘刺入。

有的患者皮肤较为粗糙,或因过于紧张,面肌紧绷;或针尖过钝,极易滞针甚或弯针走偏。可在针尖刺入皮肤后,超过颧弓下缘,即不再按压皮肤,腾出左手拇、食指,用以固定针身,保持方向不变,右手不断捻转针柄,即可继续进针。

如果针尖仅进入皮下1cm左右,即阻力较大,是患者颞肌腱紧张所致,让患者适当张口放松,即可继续进针。

如针身刺入1.5~2cm碰到硬物,可能是下颌骨的冠突过宽或过高,宜先将针向外拔出1cm左右——将针抽到颞肌腱的范围之外,再让患者将口稍许张开,则冠突向前下移位,让出通道,针身才能继续深入。

如针身已穿过颧弓及冠突缝隙后,针尖又碰在了硬物上, 此时,则要计算未进入段的针身留在皮肤外面的长度(针柄不包括在内)。如针身留在体外约有1~2cm时,多是刺到上颌骨的侧后壁,针刺方向偏前,将针稍微拔出后,调整方向朝后刺,即能进入翼腭窝。如果针尖仍触到骨质,针身留在皮肤外的长度为0.5cm或不足1cm时,则是刺在外翼板上。将针稍微拔出,再向前刺即可。

如果针身全部没入,患者毫无感觉,则要检查留在外面的针柄是否过度超前,如刺在外翼板的后面,应及时拔出。如果不是,可将针稍为抽出约1cm,向前或向后改变方向,一般不超过2mm宽度为宜,并来回捻转提插两三下,仍无针感,也应迅即拔针,以不增加患者痛苦为原则,等待下次,不要急于求成。

7. 出针 按毫针出针法将针拔出,令患者用棉球压紧针孔约2~3min,以免局部出血。

8. 疗程 每周针1次,每次针一侧即可。针刺蝶腭神经节应有定期性、连续性,若拖延时间过长,或断续治疗,会逐渐丧失敏感性,效果不佳,甚至失效。

9. 关于针刺蝶腭神经节的几个问题 有文献报道[5],有每次针刺蝶腭神经节后留针15min以上者,有分多次提插捻转者,有1周多次治疗者,还有加用电针等。经过15万余人次患者的治疗观察,李新吾主任医师认为疗效的关键是一次性刺中蝶腭神经节。刺中后反应强烈,疗效高, 较任何附加治疗都好。医者应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如果没有刺中蝶腭神经节,即便使用电针或其他附加治疗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一般性鼻炎者,不用留针,效果明显。

关于“蝶腭神经节穴”的一针多治

自20世纪60 年代后期开始用“新吾穴”治疗各种鼻炎以来,李新吾主任医师在临床有很多意外发现。针刺蝶腭神经节对上颌窦黏膜下囊肿、面瘫、突发性耳聋、突发性耳鸣、近视、哮喘发作、渗出性中耳炎、流泪、失嗅、胃溃疡、三叉神经痛、视物模糊、面肌痉挛、干眼症、痛经、较严重的鼻腔出血等疾病也有临床疗效。

小结

经过2年以上的临床跟踪观察统计[1-3],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慢性鼻炎的治愈率是90%,过敏性鼻炎的治愈率是70.4%,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愈率是52.4%。针刺治疗可以减少手术,减轻患者的痛苦。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和支气管哮喘,结合中草药,疗效可进一步提高。

针刺蝶腭神经节以调整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平衡来治疗鼻病,在理论上与中医阴阳理论是相通、一致的;在治疗鼻病方面,既疗效显著,又简便易行,同时有一针多治的功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Li Xinwu,Tian Pingzhong.Clinical report on the treatment of rhinitisby puncturing phenopalatine gang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 Acupuncture,1990,1(1):311-319

[2] 李新吾.针刺蝶腭神经节——“治鼻3”穴位治疗鼻部疾病 的机制分析及有关针刺方法的介绍.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5):193-196

[3] 李新吾,田平忠,治疗鼻炎新法——针刺蝶腭神经节的初步 总结.北京中医杂志,1990(4):36-38

[4] Richard L. Drake,A. Wayne Vogl,Adanm W. M. Mitchell.Gray’s Basic Anatomy.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

[5] 范愈燕,王大业,赵晟,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预防性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9):4244-4248

(收稿日期:2017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