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喊网 > 生活 > 正文

​熊猫的名字来历(熊猫的名字来历介绍)

2024-01-14 23:03 来源:空喊网 点击:

熊猫的名字来历(熊猫的名字来历介绍)

熊猫“升职记”。

大熊猫在我国拥有至高无上的国宝地位,承担着为国卖萌的欢乐使命,且在国际外交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倘若搜索古代文献资料,你会发现它的待遇并不高,甚至历史记录都寥寥无几。

难道古代没有大熊猫?还是古人没有见过大熊猫?事实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01

历史悠久的活化石

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时期,大熊猫就在地球上生存了。考古专家在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发现了最古老的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后来,在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也曾发现大熊猫的上颌骨和牙齿。

在许昌灵井遗址发掘出的大熊猫牙齿化石

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和大熊猫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灭绝淘汰,唯独它经历种种磨砺生存下来,作为黑马C位出道,人送名号“远古活化石”。

那时候,大熊猫还不是川陕甘特产,它在中国各个地区都能找到。

然而,从新石器时期开始,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大熊猫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被迫不断搬家,数量也与日递减。比如在湖北官庄坪遗址、长阳沙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大熊猫骨骼。

大熊猫啃食竹子(上);小种大熊猫的头骨(下左)的大小仅为今天大熊猫头骨(下右)的一半。(图片提供: 魏容平, 卧龙大熊猫保护中心;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远古遗址,很好的证明了大熊猫的存在。那么为什么在史书里,却没有关于它的记载呢?原因是古代大熊猫另有其名。

02

古代熊猫的真假称谓

猛氏兽、猛豹、貘、貊、白熊、花熊、白豹、白罴、文罴、银狗、华熊、花头熊、竹熊、杜洞尕、峨曲、角端、执夷、食铁兽、驺虞、貔貅…这些形态各异的高逼格名字,都曾戴在了大熊猫头上。其中有真有假,尚存争议。

对于大熊猫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诗经》大雅的《韩奕》中:“韩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这里的“熊、罴、猫”,指的就是大熊猫。

古人对大熊猫的较早称呼是“猛” “貘” “貊”声近义同。

《山海经》的“兽多猛豹”一语,注释中提到:“卭来山,今在汉嘉严道县,南江水所自出也。山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铜铁也。”文中的两处猛豹分布区,正是现在大熊猫分布的两个主要区域。

《山海经》注释

汉代的《尔雅》云:“貘,白豹。”郭璞注:“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节。”说这种动物很像熊,毛色黑白,还吃铜和铁,因此《蜀中广记》称之为“食铁兽”。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叙,汉武帝时上林苑放养了很多禽兽,供皇帝狩猎,其中就有貘。

大熊猫吃铁这件事,很让人头疼。清代《房县志》曾经记载,同治四年,有一种貘兽跑到县城里,抱着大门就开始啃,啃完还不过瘾,又开始吃老百姓的犁、刀、锄、斧。

痛失劳动工具的人们还发现,该动物最爱的食材是铁锅,吃起来就像嚼大饼一样。

西晋刘逵为《蜀都赋》作注时说:“貊兽毛黑,白臆,似熊而小。”文中的“臆”是什么呢?胸骨。也就是说它的胸口是白色的。

“白熊”与“花熊”,这是大熊猫在民间的两个称呼,主要集中在它的家乡及周边。白熊的“白”,是因“白黑分明”一词而来,《汉书·薛宣传》载:“宣数言政事便宜……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由是知名。”所以白熊就是毛色黑白相间的熊。

花熊的“花”更直接,就是花白的意思,常常形容毛发白黑混杂。花熊就是体色白黑相间的熊。

在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那里,大熊猫有了新称谓。岷山藏族区域叫它荡或杜洞尕,平武白马达布人叫它洞尕,凉山彝族叫它峨曲。虽然老乡们的称呼各不相同,想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就是这只大猫体色黑白相间,形状似熊。

“银狗”这个称呼也很有意思,因为当地人称呼小熊猫叫金狗,相对应的,大熊猫就被叫做了银狗。

“竹熊”更好理解,因为竹子这种食物,一天至少要陪伴大熊猫十多个小时,可谓超长待机美味。

至于“貔貅”这个名字,得从有关熊猫的一则传说谈起。

03

传闻中的神兽

一些人认为古代曾用大熊猫来作战,依据多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一段话:“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蓻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曾下令驯养熊、貔貅和虎助战,在阪泉战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

来源:四川熊猫保育基地

文中的“貔貅”,曾被认为是大熊猫。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这里的貔貅是指两种动物,按照多数历史学家的说法,熊、罴、貔、貅、貙、虎,指的是军队的番号,分别代表不同的部落图腾。至于这两种动物长什么样子,《史记》并未给出说明。

而根据后来的很多文献记载,貔和貅极可能是豹和狼。所以,貔貅更多的含有威猛瑞兽之意,当时的人们希望像貔貅一样勇敢,用“貔”和“貅”的旗号以震军威。

清代旅行家胡世安在他所著的《译峨籁》中,认为大熊猫的古名“皮裘”太俗气,改称其为“貔貅”。但是他也明确指出,这里的“貔貅”跟古代记载的猛兽“貔貅”完全是两码事儿。

至于“熊猫是蚩尤的坐骑”这种流行说法,目前为止没有在任何古籍中找到可靠依据。

虽然没能成为神兽,大熊猫还是通过努力,拥有了另一重身份。

04

团宠之路

依据考古开掘,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用大熊猫来殉葬。在汉高祖刘邦的侧室薄太后的墓中,出土了大熊猫头骨。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这是古人把大熊猫作为宠物饲养的最有力证据。

西晋时期,称大熊猫为“驺虞”。因为它不伤害其他动物,只吃竹子,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所以人们把大熊猫当作睦邻友爱的象征。

明万历年间驺虞图

有个典故叫做“驺虞示和”,说的是如果两军交兵的半途中,只要一方举起写着“驺虞”字样的大旗,就表示想认输投降,这和后来的举白旗类似。可见大熊猫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驺虞示和

由于大熊猫的和平属性,加之毛皮光泽珍贵,王孙贵族之间互赠熊猫皮,成了表达友好的一种途径。因为颜值而招来杀身之祸,这是大熊猫没有想到的。

到了唐代,大熊猫开始作为两国友好交流的象征。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武后垂拱元年(685),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和70张熊猫皮作为大唐国礼,赠送给了日本天武天皇。

据描述,当时的长安宫廷卫队和两个驯兽人,一起簇拥着两只宽敞高大、披红戴花的兽笼,乘着驿传快车,从长安出发向东疾驶,一行前往扬州,登上海船,随同日本遣唐使漂洋过海前往日本。这是大熊猫作为“友爱大使”第一次走出国门。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熊猫外交”。时至今日, 大熊猫作为国礼承担着维系友好的重要作用,逐渐成为了全世界的团宠,走上了“猫”生巅峰。

然而,被宠上天的大熊猫,在吃货眼里,就是另一种存在了。

05

食用到药用

对于吃货们来说,只有好吃和不好吃之分,大熊猫这种食材当然也不例外。

在原始人类眼里,大熊猫这款凶猛野兽,不过是嘴里的一块肉。人们打猎时发现,该动物体型巨大,获取一头抵得上好多只野兔野鸟,性价比极高,于是开始四处猎杀食用。

在史前时期,大熊猫被三峡古人类当作主要食物。在距今数十万年的“奉节人”的山洞里,发现了大熊猫的遗骨,经研究是他们吃剩下的部分。

后来在多地出土的熊猫标本上,都发现有人类刀斧的痕迹。为了补充动物蛋白质,连熊猫肉都不放过,我们的老祖宗也是拼的很。

从先秦到唐代,一直有关于大熊猫被食用的文献记载。后来随着食物种类逐渐丰富,吃大熊猫的记载越来越少。

除了作为食物,在一些人眼里,大熊猫还有其他用途。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段时间得了一种叫“头风病”的怪病,一吹风,头就疼。于是他就用一个屏风来挡风,请画工在屏风上画了“貘”的图样。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貘屏赞》以资留念。这里的“貘”,被认为是大熊猫。为什么要画大熊猫呢?因为它皮裘保温,形象辟邪。

当然,由于白居易的描述“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他所称的“貘”,模样和大熊猫形状有些出入,也因此产生了一些争议。

但是,关于大熊猫的药用价值,在后世得到肯定。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用貘皮做睡垫,可防寒湿,驱瘟疫避邪气。做膏药,能穿透肌肤防治肿瘤,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

另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大熊猫的尿液可以溶解误吞的铁针。古人对这种食铁兽的丰富联想,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一直到明代,历史记载里依然没有出现“熊猫”两个字的身影。其实,熊猫真正拥有大名,已经是晚清时候的事情了。

06

熊猫大名的由来

清同治八年(1869),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在我国四川穆坪盐井沟,获得了一个不知名的奇兽标本,将其称为“黑白熊”,并寄回欧洲研究。

宝兴县邓池沟内戴维雕像(周洁 摄)

第二年,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兹鉴定了动物标本后,认为那不是熊类动物,把“黑白熊”改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意为与小熊猫脚相似的兽)。

1900年,大英博物馆检验了头骨和四肢骨骸,首次确认这种动物与其他熊类不同,属于新物种,将其命名为“Giant Panda”,汉译猫熊。

发现新物种的消息很快传遍欧洲,西方动物学界也掀起了一股“熊猫热”。各类科学家、探险家、狩猎家不远千里来到中国,都想捕捉到这种珍奇动物研究。商人也看到了商机,想偷渡出去赚钱。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一盘散沙,只能听任西方掠夺。据统计,1869年至1946年间,国外有200多人次前来中国捕捉大熊猫,仅1936年至1946年间,从中国运出去的活体大熊猫就有16只。另外还有至少70具大熊猫标本,收藏在了国外的博物馆里。

所有这些捕猎活动,无一不是打着科学考察的旗号。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场疯狂的熊猫掠夺战才宣告结束。

那么猫熊一名,又是怎样演变成熊猫的呢?

一种说法是,误会来自书写的方向。西方人是从左往右横着写字,而中国人向来习惯从右往左写字。中文媒体最初的报道,颠倒了猫熊二字的顺序,一错至今。后来熊猫被人们叫顺了口,想重新改回来,自然也就很难了。

也许遇到人类,大熊猫是不幸的,一代又一代人对它的痴迷追逐和肆意捕杀,使这个种群的数量加快减少。

2014年在石板沟拍到大熊猫(马文虎 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供图)

然而放眼当下,大熊猫又是幸运的,国家为了保护它,专门出台了法律,建立了繁育保护基地,使这个珍稀物种过上了优哉游哉的国宝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