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喊网 > 历史 > 正文

​乾隆为什么讨厌乌拉那拉氏皇后(历史上乾隆第二任皇后被废)

2024-04-11 20:43 来源:空喊网 点击:

乾隆为什么讨厌乌拉那拉氏皇后(历史上乾隆第二任皇后被废)

乾隆是有名的“风流天子”,他不仅处处留情、而且来者不拒,他宠幸过的女人,有青春少女、已婚妇人、也有江南名妓、剃度尼姑等等。

皇帝的纵欲和无所顾忌,成了帝后失和、皇后乌拉那拉氏失宠的主要原因。

1765年2月,乾隆皇帝正与几位风尘女子共度良宵,忽然,皇后那拉氏破门而入,看着满屋的狼藉,皇后不禁掩面羞愤道:“皇上,此举有伤皇家颜面!”

乾隆兴致正高,被那拉氏这么一搅合,顿时雷霆大怒,把那拉氏骂了个狗血淋头,还当着歌妓们的面,狠狠将她羞辱了一番。

那拉氏贵为一国之母,将皇家颜面看得比命都重要,哪里受得了这种委屈?回到屋中,那拉氏愤而断发,以示和皇帝决绝之意。

这是野史中,有关乾隆与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反目成仇的起因记载。金庸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琼瑶小说《还珠格格》也借用了这一说法。

而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估计皇帝本人对此也是一脸懵逼,上午还好好地,下午怎么人就“发疯了?”

一、帝后反目经过

1765年,乾隆带着皇后乌拉那拉氏第四次巡幸江南,刚开始一切正常,2月10日,乾隆还陪着皇后过了48岁的生日,2月18日早上,圣驾刚到杭州,皇上还赏赐给皇后很多美食,一派帝后和谐的美好画面。

谁知,仅仅过了大半天,画风突然大变,到晚饭时,乾隆宠爱的令贵妃魏佳氏、庆妃陆氏、容嫔和卓氏等都出席了,唯独没有见皇后。

更奇怪的是,原来膳底档上的“皇后”字样已被纸糊上,换以“令贵妃”三字。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史书没有记载。

只知皇后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事:自行断发!

按照我们今天的习俗,剪个头发嘛,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在200多年前的满族人看来,“断发”是葬俗,只有家里的长辈死了,女子才能断发。

正常情况下,皇后断发,也就意味着皇上驾崩或太后驾崩了,而当时,乾隆和太后尚在世,那拉氏此举无异于自掘坟墓、给了乾隆一记响亮的耳光。

后来提起这件事,乾隆认为皇后一定是“发疯了”:

“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

当天夜里,乾隆盛怒之下,急召额驸福隆安:“日行两站,火速还京”,尽快将那拉氏送回京城,并关押在翊坤宫,任何人不得接见。

没想到,三天后,乾隆的态度开始缓和,他又传令福隆安“酌情行进,无需过急”,不用那么着急赶路,可以沿途查看下水路、河道、民生等情况,还可以以皇后的名义,让地方官接驾,似乎有对皇后网开一面的意思。

然而,到了3月23日,事情又一次坐上过山车,来了一次翻转。

乾隆当着所有阿哥、公主的面,将皇后身边的三位贴身宫女各杖责六十,并对十五阿哥永琰说道:

跟了去的女子三名,当下你同福隆安审问他们十八日如何剪发之事,他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

更让人心惊肉跳的是,乾隆还给了福隆安一道密旨:

“谕王成皇后此事甚属乖张。如此看来,她平日恨我必深。宫外圆明园她住处、净房,你同毛团细细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踪迹,等朕回宫再奏,密之又密。”

不管皇后断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乾隆已在心里认定那拉氏“平日恨我必深”,必会做出对他不利的事情来,所以,那拉氏的处境从此急转直下。

5月14日,那拉氏皇后手中所有的宝册印玺被收缴,也就意味着,那拉氏前半生辛苦获封的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等荣誉、待遇,统统跟她无关了。

她身边的宫人全部被遣散,另换了两名粗使宫女来伺候。

按照清朝后妃等级规定:答应作为最低等级的嫔妃,只能拥有2名宫人。

此时,被软禁的那拉氏待遇还不如一个答应。

1766年7月,那拉氏突然病逝,她死时,年仅49岁。

听闻那拉氏去世,乾隆不置可否,照常嬉戏狩猎,丝毫没有停下来,悼念一下亡妻的意思,只是指派了十二阿哥永璂前去办理治丧事宜。

乾隆虽然下令按皇贵妃的规格安葬那拉氏,实际上,她的葬仪只是嫔的标准,不仅不祭不拜、不设神位,连单独的陵寝或地宫都没有。事后,内务府上报整个丧事花费银两,总计207 两 9 分 4 厘,还不如一个低级官员。

1981年,由于乾隆裕陵的妃园寝坍塌,考古专家意外进入了纯惠皇贵妃的地宫,可打开一看,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里面竟有两具棺椁一个位于正中、保存完好的无疑是纯惠皇贵妃的棺椁,那另一个放在偏殿、早已腐朽的棺椁,会是谁的呢?

经过考证,专家们终于得出结论:这个棺椁的主人就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

堂堂大清国皇后,身后竟落到如此凄惨的境遇,简直闻所未闻!当时就有大臣为皇后鸣不平,乾隆思索良久辩解说:

“孝贤皇后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只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对天祖,下对臣民、天下后世,又何从訾议乎?”

反正不管群臣怎么说,乾隆坚持认为自己对那拉氏已仁至义尽,是她藐视君威在先,朕既不训斥、也没废后,够对得起天下臣民和列祖列宗了,你们这些臣子,怎么都说是我的错?

乾隆皇帝的自负可见一斑。

除了以上对那拉氏做的这些,乾隆大概觉得还不解恨。他表达恨意最极端的方式,就是抹去关于她的全部记载,包括画像。

郎世宁曾在乾隆元年,也就是1736年,为乾隆和他的11位后妃画过一幅画像,据说乾隆珍爱万分,每到重要时节,总要拿出来欣赏一番,乾隆元年所有的后妃都在那副画上,却唯独没有当时的娴妃那拉氏,显然,那拉氏的画像被人为处理掉了。

此外,在清宫后妃图——《塞宴四事图》中,可以有明显改动的痕迹,其中有位后妃的脸上竟出现了两对眉毛,显然是后来人为修改导致的。

一直到今天,我们没有找到一副确定为那拉氏的画像。

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宠的皇后多如牛毛,但没有一个像那拉氏反抗的那么激烈,更何况,从史料记载来看,那拉氏也是得过盛宠的。

她出身镶蓝旗,父亲那尔布不过是个退休的四品佐领,门第不算高贵,但那拉氏稳扎稳打,历经15年,终于从宝亲王的侧福音,一步步晋封为娴妃、娴贵妃、娴皇贵妃、乃至皇后。

在成为皇后的四年中,那拉氏被抬入正黄旗,又接连生下二子一女,虽然乾隆的后宫一直在扩充,但那拉氏稳坐中宫之位,按理说,那拉氏该小心谨慎、自保修身才是,她为什么会不顾家族、皇子的利益,毅然决然地要与乾隆抗争呢?

而为什么乾隆明明对那拉氏恨之入骨,却保留其名号,让她受尽冷遇呢?

二、帝后失和的原因

由于正史中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背景,大胆做个猜测,目前主要有这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乾隆迟迟不肯立自己所生的嫡子为太子,那拉氏一怒之下断发;

第二种说法:乾隆要立令贵妃魏佳氏为皇贵妃,那拉氏坚决不同意;

第三种说法:乾隆不仅宠幸烟花女子、纵欲过度,还想带她们入宫,那拉氏断发抗议。

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第一种说法:迟迟不立太子说

康熙晚年,为了争夺太子之位,皇子们拉帮结派,引发了“九子夺嫡”,整个朝堂也被搅得乌烟瘴气。雍正即位后,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所谓“秘密立储制”,就是皇帝在生前,把选定的太子名字写在纸上、封存起来,然后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直到皇帝病危之际,才能着人取下、开启。

所以,即便是太子本人,不到最后一刻,也不知道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

作为继任者乾隆,当然也会施行“秘密立储制”,既然不知道皇帝选定的太子人选是谁,那拉氏怎么会在这个问题上,跟皇帝争得鱼死网破呢?

何况,如果那拉氏真的在为十二阿哥永璂做谋划的话,她就不会选择断发这条路了。

因为她的断发,不仅搭进去了自己的前程,还把儿子的前程也断送了,永璂一直到死连个爵位都没有。

所以,这种说法应该不太符合事实。

第二种说法:强立魏佳氏为皇贵妃说

虽然,魏佳氏在1765年,确实被封为皇贵妃,但这是在皇后那拉氏断发之后,看起来更像是,皇后断发为因,魏佳氏被封皇贵妃为果。

再退一步说,那拉氏身为后宫女子,和乾隆也不是第一天认识了,皇帝的多情她应该早就心知肚明,如果为了加封后妃就要生气断发的话,那她早就爆发了,何必等到今日?

而且,那拉氏既然能靠自己登上皇后的宝座,想必她不是一个只有美貌的女人,不说手段,起码在后宫的忍功是一流的,连乾隆在提起那拉氏时,都说“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

在儒家思想里,女子嫉妒是德行有亏的表现之一,既然那拉氏”无失德“,那就是没有嫉妒其他后妃的行为。

可见,那拉氏的断发也不是因为要册立魏佳氏为皇贵妃。

第三种说法:宠幸烟花女子说

也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头,看到的相关记载。这个说法看似离奇,我认为,却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一个。

那拉氏死后,督察院的一个工作人员严譄给大学士舒赫德写了一封信,信中替皇后鸣不平:

“纳皇后贤美节烈,多蒙宠爱,见皇上年过五旬国事纷繁,若仍如前宠幸,恐非善养圣体,是以故加挺触轻生。”

乾隆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当即下令把严譄投进大狱,在狱中,严譄慷慨陈词,他说当年在山东老家的时候,大家都在议论皇上宠幸一个风尘女子,而且要立她为妃,皇后那拉氏执意劝阻,见皇上不为所动,这才断发抗议。

毁了自己,却能成全皇家的名声和颜面,那拉氏飞蛾扑火的行为,确实很符合她皇后的身份。

那拉氏断发的时候,想必已对皇帝失望透顶,也一早就想好了自己的结局,但她都不在乎,她在深宫中隐忍得够久了,最后一段日子,苦也好、痛也好,起码是她自己选的。

说到最后,突然想改一下标题,不是乾隆皇帝厌弃了那拉氏,而是那拉氏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厌弃他。

一向自负、唯我独尊的乾隆,从来只有他抛弃别人的份,现在冷不丁地成了被抛弃的人,他心中的羞愧和恼怒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