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喊网 > 八卦 > 正文

​邓亚萍个人资料介绍:乒坛女皇邓亚萍身价上亿,儿子现状让人意外

2023-12-12 05:27 来源:空喊网 点击:

邓亚萍个人资料介绍:乒坛女皇邓亚萍身价上亿,儿子现状让人意外

邓超的《中国乒乓》在春节档紧急改档之后,终于在年后上映了。

口碑和票房并不好。

按猫眼机构预测,这部电影总票房不超过1.1亿。

然而,这部电影的总投资是3亿,这说明这部电影亏了接近2亿。

怎一个惨字聊的。

与电影的惨相比,中国的乒乓球事业自建国以来,一直都很好。

这期间,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乒乓球运动员。

这当中,有个人,不得不提。

从不被看好,到中国乒乓球界的标杆,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1、

“她没有任何培养的价值。”

1982年,河南省乒乓球队,一个9岁女孩的乒乓球梦想被宣判了“死刑”。

谁知7年后,她竟一举拿下世界冠军,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共获18次世界冠军和4枚奥运金牌。

她就是身高仅有1.55米的邓亚萍。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对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退役后,邓亚萍依然成就不凡。

即便24岁才学英语,可她硬是用全英文完成了剑桥博士论文,还官至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此后又管理上亿基金。

她的丈夫同为国家乒乓球队成员,后进入法国飞跃俱乐部,如今在国企身居高位。

不过,堪称人生赢家的邓亚萍,在提到儿子时,却不好意思地自嘲被打了脸,究竟是怎么回事?

1973年,邓亚萍出生于河南郑州。她的父亲邓大松,曾任河南省乒乓球男队主教练。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邓亚萍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兴趣。

5岁时,邓亚萍主动要求打乒乓球,可她还没球桌高,只得在脚下垫木箱子。1982年,多项业余比赛冠军加身的邓亚萍,获得了参加河南省队集训的机会。

没承想,即便邓亚萍打败省队无敌手,教练却直言她个子太矮,没有任何培养前途,让邓父把她领回家。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可能怕伤孩子的自尊心,不告诉他们实话,直接不让他们继续打球。

然而,邓父的做法与众不同。

邓父不但把教练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邓亚萍,还让9岁的她自己选择,是继续打球还是读书。

邓亚萍被教练的话伤得很深,她垂着头,眼泪一颗颗砸在地上。正当邓父以为她要放弃时,她却抹干眼泪,攥起拳头大声说:“我不服!我得试试。”

于是,她进入新组建的郑州市乒乓球队,开始了乒坛生涯中最艰苦的日子。

郑州队很穷,训练场地设在废弃澡堂,只能放下四张球台。女队员们睡在更衣室里木板搭成的大通铺上,教练就住在隔壁。

这和省队的训练条件相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邓亚萍不在乎条件艰苦,一门心思就想打败省队。但身高是硬伤,她怎样才能扭转乾坤?

02

身高给邓亚萍带来的弊端,主要是两个方面。

其一,由于腿短,她从球台一侧跑到另一侧,要比高个的人多跑好几步。

其二,对手会针对她腿短跑得慢的弱点,多往球台两侧打球,调动她来回跑。

为此,邓亚萍苦练步法和技术。体重只有60斤的她,每天负重30斤沙袋训练。等到拿掉负重后,她的移动速度快了不止一倍。

她还刻意把球打得更快更狠,迫使对手只能回球到中间,没空往两边调动她。

功夫不负有心人。

3年后,她凭借少年赛单打冠军的战绩,被当初说她不行的教练躬身请回河南队,又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单冠军,一鸣惊人。

按规则,邓亚萍可以进入国家一队。但国家队也觉得她太矮,不想要她。好在,张燮林教练慧眼识珠,为邓亚萍3次据理力争,让她进入了国家青年队。

这里强者如云,邓亚萍感到压力巨大。不过她没有气馁,而是极其严苛地训练,每天都比别人多练40分钟,一年下来多了整整48天。

最重要的是,她转换眼光,从身高劣势中挖出了优势。不同身高的人,看到球的位置有所不同。

有些球的位置,在高个子看来比较低不敢打,而在矮个的邓亚萍看来都比网高,所以都是进攻机会。

就这样,她用凶狠霸气的进攻策略,打败一个个对手,一年后升入国家队。

才进入国家队4个月,16岁的邓亚萍就和乔红一起赢得了第40届世乒赛的女双冠军。

当时,她们都有点蒙,还互相问:“这就是世界冠军?”

在颁奖结束回程的车上,打球11年来的艰难苦痛朝邓亚萍涌了上来,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

她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我有小孩,我绝不让他打乒乓球。”不是因为不爱打球,而是这一路实在太苦。

当时,邓亚萍绝没想到,自己未来的丈夫也是乒乓球国手,在这样的基因和熏陶下,孩子真能不碰乒乓球吗?

03

邓亚萍的丈夫叫林志刚,曾是国家队的广东籍主力队员。他看起来很斯文,可打起球来和邓亚萍一样快准狠。两人时常对练,悄悄滋生出别样的情愫,但谁都没说透。

直到1993年11月,在乘大巴前往镇江的路上。两人不约而同等在队伍最后,一起坐到了最后一排。

趁队友不注意,林志刚悄悄往邓亚萍手里塞了一个东西。邓亚萍奇怪地一看,发现是一盒心形巧克力。霎时间,她手足无措,羞涩得不敢看林志刚。

捅破窗户纸后,两人互相陪伴着走上了事业巅峰。邓亚萍几乎拿下了各大比赛的单、双打冠军,开启了长达8年的“邓亚萍”时代。

林志刚则和刘国梁一起取得了瑞典比赛的男双冠军,还因为打球动作优美潇洒,得了“马骝刚”的美称。

然而,国家队不允许队员间恋爱,林志刚被送回了广东队。即便他又努力回到国家队,却无法再成为一线主力,还要给参加奥运会的队友当陪练。

就在林志刚和邓亚萍的距离越来越远时,一个女生加速了他们感情的破裂。

1997年,在一次访美表演赛上,一位美籍华裔女球迷疯狂迷上了林志刚。她不但对林志刚大喊“我爱你”,还从美国飞到广东只为见他一面,甚至多次写信诉说对他的倾慕。

对此,林志刚无动于衷,只是出于礼貌,偶尔回一封信。可这在邓亚萍眼里就变了味,以为他有意背叛。

更糟糕的是,他们脾气都很倔,谁也不肯先把误会说清楚,最后只能遗憾分手。

既然已经分手,后来他们又为何结婚生子?

04

时间一晃到了1998年,两人都选择了退役。

林志刚加入了法国飞跃俱乐部,当年就助力该队升到法国超级联赛第3名,之后连拿2次冠军。

而邓亚萍不想当教练,又只会打乒乓球,于是选择进入清华读本科。

没多久,一件事深深刺激了她。

一次,她去国际奥委会开会,发现全屋的顶级运动员里,只有自己带了翻译。她要靠翻译转达,才能听懂别人的话,更别提发表意见了。

这让她觉得明显矮人一头,因此咬牙决定,甭管吃多少苦,都要攻克英语。

当时,她已经24岁,却连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觉得自己是清华最差的学生。好在,她又一次用积极的眼光,从劣势中找到自信。

她觉得,自己确实在知识上跟其他学生差得远,可别人也没有她多年比赛的经验和见识,这就是自己的优势。

就这样,她找到了自信,读完清华后又攻克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甚至决定去剑桥读经济学博士。

正当她在学业上一路升级时,意外接到了林志刚的电话。

其实,林志刚一直记挂着她,只不过觉得自己发展得还不够好,不好意思见她。

直到2002年,林志刚在飞跃俱乐部进入了稳定期,不仅成绩突出,还有了可以在外单独住的特权,这才联系邓亚萍。

实际上,邓亚萍也早就想去法国看林志刚,只不过不想让他看到自己艰难啃书的样子。

互相牵挂的两人一见面,就自然地牵起了手,尘封的爱情回来了。

次年,邓亚萍回国入职中国奥运会市场开发部,两人还在北京买了婚房。休假的林志刚包揽了装修和家务。

2004年10月,两人在北京登记结婚。2年后,邓亚萍在法国巴黎生下了儿子林瀚铭。

这以后,邓亚萍一边兼顾家庭和工作,一边用全英文完成了“2008年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的博士论文。

答辩时,她霸气地用英文跟评审老师说:“随便问吧,我都没问题。”那一刻,乒坛上的大魔王又回来了。

拿下博士学位后,邓亚萍在事业上捷报频传。她任职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还成为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2016年,她又下海经商,主理上亿资金的“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

邓亚萍事业有成,一切尽在掌握,可儿子未来的职业道路,却让她焦头烂额。

03

邓亚萍的儿子叫林瀚铭。在2022年北京市乒乓球锦标赛中,16岁的他获得了双打及团体赛双冠军。

这本是子承母业的好事,但邓亚萍曾决定,绝不让孩子打乒乓球,现在却亲自教孩子打球,所以她为孩子自豪的同时,戏称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很多人奇怪,邓亚萍靠乒乓球打出了一片天,为什么不想让孩子打球?这就要从她坎坷的乒坛生涯说起。

林瀚铭本来更喜欢电竞,还曾打到“北京第一孙尚香”。邓亚萍很支持他,还特地去考察,发现职业电竞选手每天要训练12小时,比练乒乓球还苦。

但她没有替儿子做决定,在林瀚铭自己放弃电竞去打乒乓球后,邓亚萍才开始训练他打球。

虽然,邓亚萍改变了不想让儿子打球的想法,但也不强求他一定成为职业选手。

邓亚萍明白,儿子未必能达到自己在乒坛的高度,与其一味纠结,不如利用打球的经历帮他磨炼出无惧挫折的“大心脏”。

如果儿子不走职业道路,以后靠乒乓球特长读个好学校也挺好。

陪儿子之余,邓亚萍不仅把基金管理得风生水起,还出版了心理励志书籍《心力》,更是跨界录制了《圆桌派》。在节目中,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竞技运动,让观众直喊没听够。

林志刚离开飞跃俱乐部后,转而进入北京燃气集团,如今已成为工会副主席。

闲暇时,一家三口会去打篮球。邓亚萍和林志刚都是世界顶级乒乓球员,打篮球却很生涩,屡次投出“3不沾”球。

邓亚萍还把父母接到了身边,常给他们理发,可谓是事业家庭都美满。

回顾邓亚萍的前半生,打球时个子矮,读书时基础差,实在是抓了一手烂牌。但是,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从不足中发现契机,从而自信地迎接挑战。

生活中,我们也会身处逆境,能否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困难,是逆流而上的关键。

也许我们学历不高,可身体健康也是干事业的利器;或许我们工作普通,但家庭和睦已经很幸福;即便我们孑然一身,只要心中有未来,就能满怀希望地生活。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怎样看人生”,换个眼光,人生也许从此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