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喊网 > 生活 > 正文

​小荒山变大“绿肺” 探访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东莞观音山

2024-07-12 18:35 来源:空喊网 点击:

小荒山变大“绿肺” 探访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东莞观音山

“近年来,观音山公园的游客每年达百万人次以上,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500万人次,成为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样本,未来将争取实现国家5A级旅游标准的申报。”近日,在主流媒体发起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陈景玉如是说。

东莞厂房遍布“世界工厂”的形象深入人心,鲜有人将其与“森林”“氧吧”相关联,其实在距离东莞市区60公里处的樟木头镇,有一处城市“绿肺”,在“寸土寸金”的湾区腹地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森林与文旅深度结合,不断拓宽绿色发展的边界,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在被打造为成为城市的“绿富美”。

生态优先:递上东莞“绿美”名片

如今“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的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20多年前还是一片名不见经传的荒山。

“那时,这里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山,没有道路,没有任何基础设施。1999年,我们从零开始,一面整合保护好原有森林,一面思考如何开发利用。”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黄淦波说。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园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坐拥东莞市内最大、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森林覆盖率为92%以上,有千余种野生植物和300多种动物。据介绍,公园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为消除山体滑坡隐患区域的安全隐患,园区对土质进行了改良,并多次栽培地被植物保护土壤,定期派专人对树木展开线松虫、白蚁防治等工作。

从2000年12月获批东莞市森林公园,到2005年12月获批“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到2009年12月获批国家AAAA景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观音山已经从荒山蜕变为城市“绿肺”和天然氧吧,打造成广东省生态屏障和康养休闲胜地的观音山森林公园,为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进入国家森林公园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然而,观音山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电力供应不足和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是观音山中长期发展的两大关键瓶颈。据公园内负责人表示,公园的用电问题二十余年一直都是自己发电,成本巨大。此外,公园内至今仍然存在毁坏森林及违建等问题均未得到有效解决,着实影响了观音山森林公园的长期发展。

文化立山:让生态绿洲成为人文高地

“作为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自建园之初,就始终坚持‘生态建园、文化立山’的经营理念,让森林成为传播森林文化、生态文化的载体,从而让游客走进森林、了解森林、热爱森林,最终保护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陈景玉表示,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论证,观音山最终选择了文化立园的发展战略。

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运用独特的文化进行驱动,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扩大森林公园影响力。

10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2023重阳登高节”在观音山拉开帷幕,在为老年游客带去一场沉浸式互动送福,旨在倡导孝亲报恩、敬老爱老以及休闲健身等理念的同时,弘扬重阳节敬老美德。

在”文化立山“的漫漫征程中,观音山搭建文化平台,夯实沉淀文化基础,主动塑造具有广东观音山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据悉,观音山每年举办各种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近百场。通过森林徒步、森林露营、丛林登高等形式,吸引广大游客走进生态自然,体验休闲自然生活。

效益转化:在保护中谋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观音山森林公园已然成为集森林康养、文化体验、网红打卡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但在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黄淦波看来,一个森林公园如果无法实现收益,就难以持续地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

早在2003年,公园便积极谋求效益转换,整合相关资源,创建了国内首家古树博物馆,迄今为止,园区已收藏了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古树60余棵。其中一棵距今约4500年的古树成为镇馆之宝。

此外,公园不断探索森林经营新路径,如培育花卉苗木,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项目,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实现林农和村集体增收。“我们直接提供岗位300个,间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000多人次。”陈景玉介绍。

“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黄淦波表示,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