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喊网 > 历史 > 正文

​杜预为什么能进文庙和武庙(同时入选文庙武庙的人是谁)

2024-04-19 05:26 来源:空喊网 点击:

杜预为什么能进文庙和武庙(同时入选文庙武庙的人是谁)

在明成祖朱棣把诸葛亮请进文庙之前,杜预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牛人。

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预。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包括“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

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杜预。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杜预亦位列其中。

配享文庙和武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儒者和武者的最高荣誉。这个杜预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够同时进入文武庙?

无所不有的“杜武库”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京兆杜氏,历史上鼎鼎大名,出过许多大人物,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杜牧就是杜预的后人。

杜预虽然起点很高,但他不是那种不学无术,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

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在曹魏期间,因为老爸站错队的关系,杜预一直得不到重用。司马昭上台执政后,杜预开始发光发热,不仅恢复了丰乐亭侯的爵位,还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成为司马氏控股集团中的杰出成员之一。

杜预博学多通,人送绰号“杜武库”,说他就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这并非是夸大之语,他确确实实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史书上都有明确的记载。

一是修订《晋律》。杜预受命参与《晋律》的修订,首次把律(刑法制度)、令(规章制度)明确区分开来,为了让老百姓更容易理解。

他还对旧律进行了大刀阔斧地进行剪裁,并做了大量的注解。后世称赞《晋律》“实曰轻平,称为简易”。

二是内政经济。杜预担任了七年的度支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掌管政府的经济财政事宜。

在任上,杜预就内政和国防问题,向晋武帝提出了兴建常平仓、平稳粮价、管理盐运、制定赋税以及边防建置等五十余条“内以利国,外以救边”之策,均被朝廷所采纳。

三是关注民生。杜预关心民间疾苦,注重农业救灾。在西晋发生灾害期间,曾多次上书陈述救灾计划。他对灾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救灾办法。

他的上疏被收在《晋书•食货志》中,成为后人研究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文献材料。

四是修正历法。杜预精通天文历法,他发现当时通行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计算,纠正了其中的差舛,修订出《二元乾度历》,取代时历,通行于世。

五是科技发明。发明了“人排新器”,提高了农田水利灌溉效率,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凭借古籍的记载,复制出久已失传的周庙欹器。

六是工程建设。力排众议,主持修建了富平津黄河大桥,世称“河桥”,解决了洛阳的交通问题。在建桥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他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晋书》对此的评价是:“(杜)预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

身手糟糕的“名将”

杜预不是那种纯粹意义上的武将,武力值几乎为零。他“身不跨马,射不穿札”,骑不了马,也射不好箭,这种身手连个小兵都不如。

但他“明于筹略,善于规划”,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朝廷每次召开重大军事会议,都要叫他参与。

杜预担任秦州刺史期间,鲜卑人起兵造反,朝廷屡次镇压不得,杜预根据敌我形势,提出了“五不可,四不须”的战略,但是被当时的上司石鉴诬为畏敌,差点丢掉性命,最后事实证明了他的正确性。

最能展示杜预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在西晋灭吴这场举世瞩目的统一全国的大战。杜预虽然只是西线指挥,但他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接替羊祜主持荆州前线,为灭吴战争做前期准备。他先是奇袭西陵,大败东吴名将张政,后又利用吴主孙皓的多疑,设计换掉张政,为进攻东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是三度上书劝说平吴。杜预向晋武帝详细剖析战争形势,认为此时攻吴十拿九稳,乃“万安之举”,如果拖延下去则事半功倍。

在他反复劝说下,优柔寡断的司马炎才下定了决心。事实上,战争的走向也确实如他所料,在晋军的多路攻击下,孙吴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三是在西线中,他一路势如破竹,夺江陵,占荆州,活捉吴军都督孙歆,顺利完成既定战略目标。为王濬水师顺流直下,直击建邺扫清了障碍。

“势如破竹”这个成语正是出自于当时杜预的一句话:“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

四是不争功,不拖后腿。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外,他还挥师东进,积极配合其他各路晋军攻打孙吴的都城建邺。杜预心胸宽阔,顾全大局。

他给予王濬水师于最大限度的支持,让他得以直下建邺,俘获吴主孙皓,建立了旷世之功。杜预的品德和长江下游的王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是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地区,也就是现在广西、广东一带,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杜预不擅武力,但他知彼知己,善于同敌人斗智,常常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士兵跟着他打仗,直呼大爽,称赞他“以计伐战一当万”。

整个灭吴一役,杜预功勋卓著,共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所以,当时的吴人最恨杜预,杜预有大脖子病,吴人就给狗脖子上戴个水瓢,看见长包的树,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借以发泄对杜预的仇恨。

战争结束后,杜预继续镇守襄阳。他反对天下安定了就要废弃军备的观点,在任职期间,始终没有放松部队的训练,把军队防卫的重心转移到维护地区的安定方面。

同时还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础上,引滍水、淯水两江之水入田,使一万余顷农田受益。

还开凿了从扬口到巴陵的运河一万余里,使夏水和沅、湘两水直接沟通,既解决了长江的排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

杜预的政绩,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百姓称他为“杜父”,并歌颂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诗圣杜甫的偶像

诗圣杜甫对杜预这个先祖非常佩服,把他作为自己一生的偶像。尤其杜预常说的:“德不可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一直是鼓舞杜甫积极追求仕进的力量之一。

杜预特别喜欢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立功之后,他开始专心著述,一生所作颇丰。

他所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对后世《左传》研究颇有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杜预还曾撰《善文》50卷,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个散文选本。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杜预的书保留到唐世,还有《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春秋释例》十五卷,《律本》二十卷,《杂律》七卷,《丧服要集》二卷,《女记》十卷以及他的文集十八卷。另有《春秋长历》等。

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不少,但像他这样既能“立功”,又能“立言”的人不多,所以他也成为第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牛人,连诸葛亮都得屈居其后。

左手灭孙吴,右手注《春秋》,杜预堪称为一代奇才!

正如房玄龄在《晋书》中所说:“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孔门称四,则仰止其三;《春秋》有五,而独擅其一,不其优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