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喊网 > 历史 > 正文

​高欢临终为什么安排慕容绍宗对付侯景?

2024-04-22 17:44 来源:空喊网 点击:

高欢临终为什么安排慕容绍宗对付侯景?

高欢临终为什么安排慕容绍宗对付侯景?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侯景虽然不是皇帝,确实对南北朝中后期局势造成极大影响的军阀。他本位北魏将领,随同高欢讨伐北魏权臣尔朱荣集团,成为了北魏数一数二的军阀。在跟随高欢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高欢麾下数一数二的强将。但是在高欢去世后,侯景却起兵反叛东魏,引发了一系列东魏和西魏、南梁的战争。从史书上看,对于侯景的背叛,高欢临终前不但有预判,而且安排了慕容绍宗对付。可高澄继承高欢的位置后,却没有照着父亲临终的遗言执行,反将慕容绍宗放在讨伐侯景的大军之外,这使得东魏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从历史发展来看,直到遭遇了各种失败后高澄才在部下的劝说下启用慕容绍宗,侯景横行东西魏和南梁边境的局面才得以被打破。由此可见高欢在临终前的预判和安排都是非常准确的,如果高澄早按照这些部署进行操作,侯景根本不可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如果侯景的问题能迅速解决,也就不会给东魏造成巨大的破坏,后来的一系列变故都能够避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高澄没有听从高欢的遗言,反而猜忌慕容绍宗,并将其束之高阁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一下东魏末年高澄在这场动乱中的决策思路。

这场动乱起于侯景,而实际上在高欢临终前都是有充足安排的,东魏军队本不该陷入被动境地。侯景是高欢布衣起家时的朋友,两人早期都在北魏军阀尔朱荣麾下效力,对彼此性格和作风都是非常清楚的。高欢分裂东西魏后,成为东魏权臣并独揽大权,侯景作为他麾下的强将也成为东魏军队中数一数二的佼佼者。在高敖曹战死河阳之役后,侯景取代了高敖曹的地位,成为东魏军中最强的将领。尽管高欢给予了侯景高官厚禄和大权,但他都没有完全信任侯景。在他心里侯景是极具野心的人物,他认为自己死后侯景必然反叛。

高欢在临终前把自己的布置告诉了儿子高澄,并指出自己不提拔慕容绍宗,就是为了让高澄提拔,以便于慕容绍宗在对侯景的战争中效死力。高澄当着高欢的面答应了下来,但高欢一死他便反悔了,并将慕容绍宗束之高阁。高澄的这个选择就现代人看来是及其愚蠢的,可从历史上看也是必然的。

侯景为羯族人,也是尔朱荣集团的余孽,因为率先倒向高欢而没有随着尔朱荣集团覆灭。但是从民族属性上看,他与高欢并不是一路人。高欢是六镇长大的汉人,具有鲜卑人和汉人的双重属性。而侯景作为尔朱荣集团的余孽,天生就被汉人被鲜卑人排斥,可以说在东魏除了效忠高欢,并无别的出路。

在高欢麾下时,只有高欢和高敖曹能压制侯景。高敖曹战死后,侯景更是只听高欢一个人的。由此可见在东魏的军队之中,侯景的桀骜不驯是出了名的。他统领重兵长期驻扎在西魏和南梁的边境,目的就是防范西魏和南梁的军事进攻。这种布置是高欢的双重考虑,既避免侯景进入邺城朝廷争权,也可以通过战争手段来削弱侯景的军事力量。可以说高欢对于侯景是防范严密的,既利用了他强大的军事能力,但在政治上又加紧钳制,使其无法威胁到高家的统治地位。当高欢去世后,高澄缺乏高欢对朝廷的控制力,这就给了侯景反叛的机会。

高欢麾下名将很多,但是在能力上与侯景媲美的只有慕容绍宗一人。高欢之所以没有启用慕容绍宗,其原因除了留给儿子高澄以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也猜忌慕容绍宗。高欢是从尔朱荣军队中起家的,其中大部分军队就是接着尔朱荣死后家族内乱,趁机招揽了六镇起义中投降的将领和军队。有了这些军队高欢才打起了反叛尔朱家族的大旗,最终剿灭尔朱家族,登上了北魏权臣的位置。在此过程中,作为尔朱荣的表弟,慕容绍宗是多次向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提示防范高欢,可以说当时两人之间是争锋相对的。

从史书记载来看,慕容绍宗也是尔朱荣集团的余孽,身份上与侯景差异不大。因为慕容绍宗对尔朱荣集团比较忠心,直到尔朱兆被高欢浇灭之后,他才带着尔朱荣和尔朱兆家族的残余家眷投降。当时高欢选择放过慕容绍宗,暂时搁置了与其仇恨,实际上是政治上的选择。慕容绍宗给尔朱兆出了很多对付高欢的主意,因为尔朱兆刚愎自用没有采纳,这才有了高欢崛起的机会。高欢因此对慕容绍宗是很仇视的,他不可能因为对方轻易投降便一笑泯恩仇。只是当时高欢还忙着前往洛阳和北魏孝武帝元修争权,不得已暂时搁置私仇。

正是因为旧怨,所以高欢才漠视了慕容绍宗的才能,将其边缘化和搁置,并没使其统率军队作战。但高欢直到慕容绍宗的能力不在于侯景之下,所以当预感到侯景反叛的迹象后,才打算让儿子启用慕容绍宗对付侯景。这个安排事实上也是将其互相削弱,防止刚刚上位的高澄身边出现不稳定的因素。

对于高欢和慕容绍宗的旧怨,高澄作为长子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违背高欢的遗言,没有及时启用慕容绍宗是可以理解的。从大局方面的考虑来看,这也是高澄在政治策略上比较稳妥的选择。因为即便启用慕容绍宗对付侯景,也会有着极大的政治和军事风险。

从民族阵营来看,慕容绍宗既不是汉人,也不是羯族人,而是鲜卑人。他是前燕名将慕容恪之后,在羯族和鲜卑族中都有着极高的声望。如果他在剿灭侯景战争中立功崛起,这将很可能威胁到高家对东魏的统治。东魏名义上是鲜卑族拓跋氏的政权,实际上东魏皇族只是高欢扶持的傀儡,一切朝廷大事都是高欢说了算。因为高欢是在鲜卑族聚集的六镇长大的,本人对鲜卑贵族还有感情,所以朝廷中也有不少鲜卑贵族倾向于高欢。但高澄与高欢不同,他虽然在六镇出身,却长期随着高欢在汉族地区打仗,已经逐渐恢复了汉族门阀子弟的习性。

前文讲过高澄在博陵崔氏和高慎的斗争中偏向后崔氏,这本身就代表这高澄与汉族的门阀士族在政治上达成了一直。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北方的汉族门阀士族大部分人与鲜卑贵族都是处于对立状态。高欢父子虽然是渤海高氏出身,但因为父辈被流放到六镇的关系,早就被渤海高氏视作异类。高澄与博陵崔氏密切往来,一方面是赢得汉族门阀士族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成为渤海高氏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这一切政治操作的背后,高澄的政治野心非常直接,就是利用汉族门阀士族的力量,篡夺鲜卑族的皇帝位置。

将东魏从鲜卑族政权改成汉族政权,这在当时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北方是极其困难的,也会遭到鲜卑贵族门阀的抵制和反抗。而慕容绍宗作为鲜卑族的名将,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站在东魏皇帝一方,这就成为了高澄篡位的巨大阻碍和隐患。高欢去世后高澄便已经紧锣密鼓地做篡位的准备了,所以他不可能直接把隐患放到前线去带兵打仗。如果剿灭了侯景,再出一个慕容绍宗阻止他篡位称帝,这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政治上的这个考虑,高澄才没有执行高欢的遗言,力图在不懂用慕容绍宗的前提下,平定侯景之乱。

从历史来看,高澄对侯景的能力不够了解,也太小看了高欢临终对其的警告。侯景打起叛乱的大旗,把西魏和南梁都引入其中,是的东魏边境一片乱局。高澄派出的军队进入后,使得战场成为了混战的状态。尤其是西魏的宇文泰摆出作壁上观的姿态后,侯景引得南梁萧衍派出的军队和高澄的军队交战,是自己极大的保留了有生力量,东魏军队则损失惨重。在局势即将失控时,高澄才听从属下建议启用慕容绍宗,阻止了东魏军队的溃败,开始反击西魏和南梁的战斗。从这个历史事实来看,高澄对军事和政治的处理还是远不如其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