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喊网 > 历史 > 正文

​国破山河在全诗的意思(杜甫故事《春望》赏析)

2023-07-22 03:39 来源:空喊网 点击:

国破山河在全诗的意思(杜甫故事《春望》赏析)

杜甫的千古名篇,却头重脚轻,这正是诗人的巧妙构思!

不知道您有没有这种感觉:杜甫的一些名篇,开头写得很有气势,结尾却很无力,显得头重脚轻,比如《春望》和《登高》这两首诗。

被尊为诗圣的杜甫,难道就没有考虑过这一点?

显然不可能。

今天我们来读一读《春望》,看看这首诗到底有何巧妙之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作于公元757年三月,当时杜甫身陷长安。

1、 诗人说了一句“大话”。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指国都沦陷。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国都沦陷后,只有山河还在;春日的长安城中,荒草丛生。

这两句是在写景,注意不要直接代入感情,先看看景物有什么特点。

(1)先看“国破山河在”。

山河在,这不是废话么?不论国都是否沦陷,山河肯定不会改变,这毫无争议。

一件毫无争议的事,诗人为什么还要特意强调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但凡有可能会改变的事物,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诗人才只能强调山河未变。

言外之意就是:除了山河以外,其他的事物都发生了变化。

您看,这句话确实说得太重了,因为杜甫不可能把所有的事物全都罗列一遍,他该如何才能证明这句话呢?

(2)再看“城春草木深”。

杜甫随即就举出了一个实例:你们看,春日的长安城就发生了变化,不再热闹繁华,而是荒草丛生。

这个实例本身没有问题,可是理由不够充分啊,这难道能说明长安城所有事物都发生变化了吗?

诗人在开头说了一句“大话”,却很难通过实例来证明,这就是“头重脚轻”的根源所在。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说“大话”呢?

2、诗人说“大话”的原因。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为与家人离别而怅恨。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即使见到花开,也让人流泪;为与家人离别而怅恨,即使听到鸟鸣,也令人心悸。

这两句是在写情,写得非常巧妙,我们一层层分析。

首先,诗人为什么会有“感时”和“恨别”这两种感情?

答案就是“国破”两个字。

因为国都沦陷,诗人才为时局而伤感;也是因为国都沦陷,诗人才与家人离别。

可见,诗人的思国之忧和思家之忧并没有先后之分,它们同时存在。

因此,颔联这两句应该看成互文的手法:由于诗人心里有思国和思家之忧,因此即使见到花开,他也会流泪,即使听到鸟鸣,他也会感到心悸。

其次,诗人为什么要写“花”和“鸟”?

理由很简单,因为“花”和“鸟”都是春天里美好的事物,而诗人看到或听到美好的事物,都会流泪和心悸,就更不用说其他事物了。

这是“以乐景写哀愁”的手法,在这首诗中,这种手法用得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前面说了,诗人很难举例证明“除了山河之外,其他事物都发生了改变”;但现在诗人又说,“即使有美好的事物,诗人也会感到悲伤,因为诗人心里有思国之忧和思家之忧”。

您看,颔联这两句就很好地回答了首联的问题:因为诗人心里有忧愁,即使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没有发生改变,但诗人看待事物的心情已经不一样了。

简单点说就是,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改变,外物也就看起来不一样了。

可见诗人在首联中说的“大话”,不仅引出了诗人心中的忧愁,同时还抬高了感情的起点。

此外,还有更绝妙的一句,就是“城春草木深”。

诗人即使看到美好的事物,都会感到悲伤,那么眼前荒草丛生,诗人是不是会更加悲伤?

因此,颔联以乐景写哀情,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心中的忧愁。

通过对前两联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因为国都沦陷,诗人心中有两种忧愁,而且这两种愁本来就很深,可荒草丛生又进一步加深诗人的忧愁。

到此时,诗人的感情就已经达到了高点。

但没有到此为止,我们继续读颈联。

3、 诗人的两种忧愁再次加深。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战火硝烟,连续三月不曾停息;家人的书信能值万金。

这两句也是千古名句,但很容易理解。

“烽火连三月”,是写思国之忧,本来国都沦陷,已经让诗人很忧伤了,可是战争仍然连续不断,看不到尽头,这就更加深了诗人的忧愁。

家书抵万金,是写思家之忧,因为战争与家人分开,已经让诗人很悲伤了,可是现在还收不到家书,这就更加深了诗人的悲伤。

这两句又一次加深了诗人的两种感情。

那么诗人该如何排解忧愁呢?

4、诗人的旧愁无法排解,又叠加新愁。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头发已白,现在因为搔首更加稀疏,应该已经插不上簪了。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无奈。

白头,说明诗人已经年老,可他为什么要搔头呢?

因为两种忧愁累加在心中,诗人想不到可以排解的途径,只能无奈地搔头。

可是因为经常搔头,他又发现自己更加衰老了,这又新添了对身体衰老的忧愁。

5、总结。

您看这首诗,诗人的感情不仅多而且深厚,共写出了三种感情,分别是思国之忧、思家之忧和对身体衰老的忧愁,并且诗人还采用了感情递进法,前三联将思国之忧和思家之忧不断加深。

简单的八句话,既有多种感情的叠加,又有两种感情同时递进,诗人是如何做到的?

关键有两点:

(1)首联,诗人通过一句看似无法证明的“大话”,既引出了心中的感情,也抬高了感情的起点;

(2)颔联,诗人通过互文的手法,同时写出了两种感情,并且在次句的铺垫下,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加深了感情。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前两联的感情不够深,由于同时要加深两种感情,颈联只能分别加深一次,那么尾联的“搔首”就不会那么无奈,也就很难再引出新愁。

因此,前两联不仅要引出两种感情,还要力求把两种感情写得更深一些,只有做好了感情铺垫,颈联和尾联才能从容地加深感情和叠加新的感情。

这是这首诗看起来头重脚轻的原因,也是一首诗“既追求感情叠加,又追求感情递进”的难点所在。

因为难度太大,这种构思方法在古诗中非常少见。